黄鳝养殖的常见病分析

   2019-12-01 1860
核心提示:黄鳝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哦!1、赤皮病病因此病多因捕捞或运输时操

黄鳝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哦!

1、赤皮病

病因此病多因捕捞或运输时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被细菌感染所致。病状病鱼因外伤感染部分出血、发炎、皮肤脱落,尤其腹部和体侧症状明显。流行春末夏初常见此病流行。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5∼20g/m3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黄鳝约30min;2)用0.4‰的食盐水和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3)用磺胺唑拌饵投喂。用量为5g/50kg鱼重,第2∼6天用量减半;4)用10%盐水洗擦患部,或用2.5%食盐水药浴15∼20min。

2、肠炎病

病原初步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

病状病鱼头部发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其颜色由淡红—充血—紫红,肠道发炎充血,进而发紫溃烂而死亡。

流行此病多发生于4∼7月,传染性强,发展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1)发病季节每半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2)用黄胺胍或大蒜拌饵投喂,用量为每50kg黄鳝5g药,第2∼6天减半;3)呋喃西林或氯霉素20g/100kg鱼,连喂3d。

3、打印病

病因本病由细菌感染所致,伤残、体弱或患有其它病的鱼易受感染。

病状病鱼背部和两侧(多在肛门附近)出现小红斑,继而扩大呈园形、椭园形的溃疡深凹,边缘充血发红,形状似打了一个深深的红色印记,尔后继续溃烂、脱落,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使病鱼无力钻入洞穴栖息,好后死亡。

流行此病多流行于春末夏初。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浓度为1g/m3的漂白粉;

2)泼洒红霉素,30万IU/30m2,15cm水深;或0.4g/m3的呋喃唑酮,每天1次,用 3d;

3)口服磺胺噻唑2.5g/50kg体重,连续6d,首次加倍;4)取1∼2只蟾蜍,剥去皮,系上绳子,在水里拖几遍,1∼2d内可治愈。也可在池内养几只蟾蜍,其分泌物有杀菌预防打印病的功效。

4、出血病

病因其病原不祥。

病状病鱼体有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腹部、喉部较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腐烂。

流行从早春至10月底均可发生,此病流行广,发展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1)每半月用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消毒;

2)用每毫升0.25IU的金霉素浸洗鳝体; 3)用0.2∼0.25mg/L的呋喃唑酮全池均匀泼洒。

5、疖疮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的皮肤病。

病状病鱼表皮及肌肉组织发炎,继而脓肿,溃烂。常有伴头尾渗血。病鱼常在水中支撑物上躺着,似瘫痪状。

流行在养殖季节均有发生,可在1周内死亡。

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漂白粉1g/m3;

2)全池泼洒呋喃唑酮0.25mg/L,连用3d;

3)口服2.5g磺胺噻唑/50kg鱼,首次加倍,连续6d。

6、赤斑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

病状病鱼腹部和体侧有红斑,肠道发炎,充血,肠萎缩,眼球向外突出。

流行此病多发于4∼6月。

防治方法

1)放鱼时操作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2)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水消毒杀死病原菌;

3)用2.5%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min;

4)用氯霉素拌饵投喂15mg/尾,连用3周。

黄鳝在自然水域中抗病能力很强,一般没有受伤的黄鳝由于体表粘液的保护,难以致病。人工养殖时,放养密度较高,常易引起疾病。而一旦黄鳝发生疾病,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因此在黄鳝养殖中,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彻底清塘和放养前后的鱼体消毒以及内服药饵进行预防,是控制黄鳝疾病的有效途径。

养殖风险大,因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害,但有大雅农业带您解决问题,一切也会迎刃而解!后面也会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些别的养殖经验,大家记得关注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知识常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常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支付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企业大数据 :鲁ICP备160141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