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气体报警器按检测原理主要分为电化学型、催化燃烧型、红外吸收型和半导体型,其检测方法因核心元件与工作机制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为具体区别解析。
电化学型报警器
此类报警器通过气体与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信号实现检测,核心元件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时需重点关注传感器性能:先进行零点校准,将报警器置于洁净空气中,观察显示值是否回归零位,偏差超 ±5% FS 则需调整;再进行跨度校准,通入标准浓度气体,持续 3-5 分钟,若显示值与标准值误差超过 ±10%,需更换传感器。此外,需定期检查电解液是否泄漏,若传感器出现鼓包、腐蚀,需立即停用检测。
催化燃烧型报警器
其依赖气体在催化元件表面燃烧导致电阻变化的原理,适用于可燃气检测。检测核心是催化元件活性:先做基线测试,在无目标气体环境中,记录元件电阻值,若连续 3 次测量波动超 5Ω,需排查元件中毒问题;再进行响应速度检测,通入标准气后,若达到 90% 响应值的时间超过 30 秒,说明催化活性下降。需特别注意,此类报警器不能用于检测含硫、含硅气体,检测时需避免高浓度气体冲击,防止元件 “钝化”。
红外吸收型报警器
利用气体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检测,核心为红外光源与检测器。检测时需进行光路校准:使用校准片遮挡光路,观察报警器是否触发故障报警;通入标准气体后,检测吸光度值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若线性误差超 ±8%,需调整光路对准度。同时,要检查光学镜片清洁度,若有油污、灰尘,需用无水乙醇擦拭后再行检测,避免因光路遮挡导致误判。
半导体型报警器
通过气体吸附改变半导体电阻值实现检测,成本低但稳定性较差。检测重点在于灵敏度与重复性:在相同环境下,多次通入同一标准浓度气体,若相邻两次显示值偏差超 ±15%,需进行老化处理;将报警器置于不同湿度环境(40%-80% RH),观察零点漂移,漂移量超 ±10% FS 则需湿度补偿校准。此外,需定期检测元件的恢复能力,通入气体后,若 30 分钟内无法回归初始电阻值,需更换半导体芯片。
不同类型报警器的检测均需遵循 “先校准、后性能测试、再环境适配性验证” 的逻辑,但需结合核心原理针对性聚焦关键检测点,才能精准.故障,保障检测有效性。
咨询热线:一五六六五七一五三七七